《青岛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立德”的含义及其时代要求

   期次:第417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位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辨明“立德”的内涵,准确把握“立什么德”的问题。“立德”这一概念内涵丰富,既有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含义,又有时代的必然要求。
  “立德”一词最早见载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年春天,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的大臣范宣子向他讨教如何才能做到“死而不朽”的问题,叔孙豹回答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何谓立德、立功、立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这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谓扼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可见,“立德”是指创制利于大众、泽被后世的道德规范;“立功”是指解救民族危难,建功立业,推动时代发展;“立言”则是提出真知灼见并流传于后世。“立德”、“立功”、“立言”道出了先贤圣哲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方面或三项奋斗目标。其中,“立德”放在首位,自然最为重要,它是人生的努力方向与精神归宿。没有高尚的道德,就难有立功之举。德是功的动力,功是德的实现。没有高尚的道德,“立言”之不朽更是无从谈起。
  “立德”的内涵不是抽象的、不变的,时代的发展为“立德”提供了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就有新要求、新目标。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重视“立德”的传统内涵,还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立德”的时代要求。
  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还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要求,是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新时代大学生只有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才能担负起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使命。
  二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位公民来说,责无旁贷。新时代大学生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是要锤炼高尚道德品格。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学会理性地辨析各种社会现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要向道德模范学习,从他们身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勇于面对学习、生活、成长、交往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在砥砺中前行,在拼搏中进取。要不断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社会良知的守望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提升道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任颖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L

青岛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388次访问,全刊已有2265974次访问